一位击剑运动员的跨界人生
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,一位修长身影正快步穿过红砖砌成的图书馆广场,他背着装有笔记本电脑和击剑装备的双肩包,眼神坚定而专注,这就是费若秋——曾经在国际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如今哥大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数学双专业的学生。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上升期选择求学这条路,”费若秋在哥大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接受我们独家专访时坦言,“我认为击剑和学术本质上是相通的,都需要策略、专注和不断突破自我的勇气。”
巴黎的辉煌岁月
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童年,8岁那年,他偶然在体育频道看到一场击剑比赛,立刻被那优雅而充满智慧的运动吸引。“不像其他对抗性运动,击剑更像是‘物理象棋’,”他回忆道,“需要瞬间的判断、战术布局和心理博弈。”
16岁入选省队,18岁进入国家队,费若秋的击剑之路看似一帆风顺,2018年,他获得法国体育学院的奖学金,前往巴黎接受训练,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“旅法剑客”。
在法国期间,费若秋师从著名教练皮埃尔·马丁,技术突飞猛进,2019年,他在世界大学生击剑锦标赛上获得男子花剑个人银牌;2021年,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剑联世界杯系列赛,多次进入前八强。
“法国的击剑氛围非常浓厚,”费若秋描述那段经历,“每个俱乐部都有不同风格的选手,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,欧洲击剑更注重战术创新和个性化表达,这与国内强调基本功和标准化训练形成有趣对比。”
转折点:疫情带来的思考
2020年全球疫情改变了许多运动员的职业轨迹,费若秋也是其中之一,比赛暂停、训练受限,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。
“那段时间我住在巴黎郊区,突然有了大量阅读和思考的时间,”费若秋说,“我重拾了小时候对数学和计算机的兴趣,开始在线学习编程和算法课程。”
令人惊讶的是,费若秋发现击剑训练与编程有着意想不到的共通之处:“击剑中的战术布局很像算法设计,都需要分解问题、寻找最优解,而比赛中的即时反应则类似于计算机系统的实时处理。”
这种跨界思考让费若秋萌生了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的想法,在继续训练和比赛的同时,他开始准备美国大学的申请材料,凭借出色的运动成绩和扎实的学术能力,他最终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。
象牙塔里的新挑战
2023年秋,费若秋正式成为哥大工程学院的一名本科生,从专业运动员到常春藤学生的转变并不轻松。
“最初几个月真的很艰难,”他坦诚道,“我要适应全英文授课环境,同时跟上计算机和数学的专业课程,有时候一天的训练和学习结束后,大脑和身体都达到极限。”
运动员出身的费若秋展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和时间管理技巧,他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:早晨6点起床进行体能训练,上午上课,下午在图书馆学习,晚上参加击剑俱乐部的训练。
“竞技体育教会我如何面对压力和在困难条件下保持专注,”费若秋说,“大学作业和比赛一样,都需要提前准备、全力以赴。”
费若秋的教授们对他的表现印象深刻,计算机科学系的安娜·威尔逊教授说:“费若秋具有非凡的问题解决能力,他能够将竞技体育中的策略思维应用到算法设计中,常常提出独到的见解。”
哥大击剑俱乐部的新星
尽管是来哥大求学,费若秋并没有放弃对击剑的热爱,他加入了哥大击剑俱乐部,很快成为队里的核心成员。
“费若秋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我们的训练氛围,”俱乐部主席迈克尔·约翰逊说,“他带来了专业水平的技巧和战术理解,帮助整个队伍提升了一个层次。”
在2024年的常春藤联盟击剑锦标赛上,费若秋带领哥大击剑队获得团体亚军,他本人也在花剑个人项目中夺得金牌。
“学术与击剑并不冲突,反而相得益彰,”费若秋解释,“击剑是我从学术压力中解脱的方式,而学术训练则让我的击剑更加有策略性。”
东西方教育碰撞下的思考
拥有中国训练背景和法国进修经历,现在又体验美国大学教育,费若秋对不同教育体系有着独特见解。
“中国的体育训练强调纪律和基本功,法国的系统注重创意和个性表达,而美国大学则鼓励跨学科思维和自我探索,”他分析道,“每种模式都有其优势,我认为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是融合这些优点,培养既专业技能过硬又具有全面素养的运动员。”
费若秋还注意到东方和西方在体育哲学上的差异:“东方更注重‘术’——技术的精进,西方更注重‘道’——对运动本质的理解,最高境界应该是二者的结合。”
数学与击剑的奇妙共鸣
作为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,费若秋特别喜欢研究击剑中的数学原理。“击剑本质上是一个动态优化问题,”他兴奋地解释,“双方在有限时间内,通过不断变化的距离、节奏和动作,寻求得分的最优策略。”
他进一步举例说明:“比如最简单的情况——直线进攻,我们可以用微分方程建模,计算最佳出击时机,更复杂的情形如假动作和反击,则涉及博弈论和心理预测。”
费若秋目前正在从事一个跨学科研究项目,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击剑比赛数据,预测选手的战术模式。“这可能是体育 analytics 的一个新方向,”他表示,“通过数据分析,我们可能发现人眼难以察觉的模式和趋势。”
未来的规划与梦想
谈到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,他打算继续深造,攻读计算机科学或运筹学的研究生学位,同时保持与击剑运动的连接。
“短期目标是完善我的击剑数据分析系统,长期来看,我希望开发更多融合人工智能和体育训练的技术,”费若秋展望道,“也许有一天,我能创立一家体育科技公司,帮助运动员更科学地训练和比赛。”
他还有一个梦想是推动击剑运动在中国的普及。“击剑不仅是一项运动,更是一种培养决策能力和心理素质的绝佳方式,我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国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项运动。”
跨界人生的启示
费若秋的故事打破了人们对运动员的刻板印象,展示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——体育与学术并非对立,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领域。
“现代社会过于强调专业化,但实际上,不同领域的交叉常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新,”费若秋说,“我的经历证明,运动员完全可以同时追求学术卓越,关键在于时间管理、专注力和持续学习的态度。”
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林对此深表赞同:“费若秋体现了学生运动员的理想形态,他在学术和体育两个领域都表现出色,而且彼此促进,他的成功将会激励更多年轻人追求全面发展。”
平衡之道:一天26小时?
当被问及如何平衡繁重的学业和击剑训练时,费若秋笑了:“很多人说我好像一天有26小时,其实没有什么秘诀,prioritization(优先级排序)和效率。”
他分享了自己的时间管理技巧:“我使用时间块方法,将一天分成若干专注时段,每段时间只做一件事,比如上午全是课程和学习,晚上则是击剑训练,绝不混淆。”
费若秋特别强调休息的重要性:“高质量休息和高质量工作同样重要,我从不让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,这是从运动员时期就养成的习惯。”
旅法剑客的变与不变
从中国到法国,再到美国;从专业运动员到常春藤学生,费若秋的身份和环境不断变化,但他认为自己的核心始终未变。
“改变的是外在标签,不变的是对成长的渴望和对卓越的追求,”他反思道,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仅是技术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——直面挑战,主动出击,同时优雅地接受结果。”
他补充说:“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主动‘击’出来的,而不是等待机会上门,这种主动精神是我从击剑中获得的最宝贵财富。”
窗外,纽约华灯初上,费若秋看了看时间,礼貌地表示需要前往图书馆完成一个算法项目的最后调试,采访结束后,他背上那个装有笔记本电脑和击剑装备的双肩包,再次融入哥大校园的人流中。
在传统与现代、东方与西方、体育与学术的交汇处,费若秋正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一段独特的跨界人生,他的故事证明,在这个日益专业化的时代,我们仍然可以追求多种激情,在不同领域之间架设桥梁,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人生图景。
正如费若秋自己所言:“剑道如人生,既需要直线进攻的勇气,也需要迂回前进的智慧,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向前迈进的态度。”这位旅法剑客的哥大求学路,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历程,更是一种新型运动员形象的展现,为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提供了令人振奋的范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