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德国国家队备战2025年欧洲杯预选赛的关键阶段,门将莱诺(Bernd Leno)以“个人原因”婉拒征召的消息引发热议,作为球队核心之一的约书亚·基米希(Joshua Kimmich)在近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回应此事,强调“每个人都很特别”,同时呼吁国家队成员应以积极态度参与集体建设,这一表态既展现了德国队对球员个体的包容,也折射出团队足球文化中的微妙平衡。
莱诺缺席风波:个人选择还是团队隐患?
现效力于富勒姆的莱诺是德国队近年来的常备门将,但自2023年起,他的出场顺位逐渐被特尔施特根(Marc-André ter Stegen)和诺伊尔(Manuel Neuer)超越,此次拒绝征召虽未被官方定义为“退出国家队”,但莱诺在声明中坦言:“现阶段我需要专注于俱乐部比赛和家庭。”这一理由与当年克罗斯(Toni Kroos)退出国家队的逻辑相似,引发舆论对球员“国家队荣誉感”的质疑。
对此,基米希的回应显得尤为克制:“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决定,莱诺是一名顶级门将,我们尊重他的选择。”但他话锋一转,补充道:“国家队需要的是那些真正渴望来到这里、并为此感到开心的球员。”这番言论被德媒解读为“柔中带刚”——既避免批判队友,又强调了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。
基米希的领袖视角:平衡个体与集体
作为德国队副队长,基米希近年来在更衣室的话语权逐渐提升,他此次的发言延续了一贯的务实风格:“足球是一项团队运动,但团队由独立的个体组成,每个人的性格、处境不同,教练组需要理解这一点。”他举例称,2024年欧洲杯期间,吕迪格(Antonio Rüdiger)曾因家庭事务短暂离队,但归队后反而表现更佳,“适当的空间能激发归属感”。
基米希也划清了底线:“如果一名球员长期对国家队缺乏热情,那么他的存在可能适得其反。”这一观点与主帅纳格尔斯曼(Julian Nagelsmann)的建队思路不谋而合,据悉,德国队教练组近期已启动“心理评估机制”,通过一对一访谈了解球员的真实意愿,避免“被动征召”导致的更衣室隐患。
德国队的文化转型:从铁血纪律到人性化管理
莱诺事件背后,是德国足球近年来对传统“纪律至上”文化的反思,2018年世界杯小组出局后,德国足协开始调整国家队管理模式,前领队比埃尔霍夫(Oliver Bierhoff)曾直言:“新一代球员更注重个人价值实现,强行灌输集体主义已不现实。”
这种转变在2024年欧洲杯上初见成效,穆西亚拉(Jamal Musiala)等年轻球员被允许在训练中展示个性化技巧,而老将穆勒(Thomas Müller)则扮演“润滑剂”角色,调和不同性格球员的关系,基米希认为,这种弹性管理是成功的基石:“当球员感到被尊重,他们会主动为团队付出更多。”
人性化不等于放任自流,德国队近期对训练迟到、战术执行不力等行为仍保持“零容忍”,基米希透露,纳格尔斯曼甚至会因一次传球失误叫停全场训练,“细节决定成败,快乐足球不能以牺牲专业性为代价”。
舆论分裂:理解声与批评声并存
莱诺的选择在德国国内引发两极评价,支持者认为,现代球员职业生涯短暂,应自主规划优先级,前国脚施魏因斯泰格(Bastian Schweinsteiger)在播客中表示:“莱诺已为国家队效力12年,他有权利说‘够了’。”
但批评者指出,德国队正处于新老交替阶段,需要经验丰富的球员传帮带,名宿马特乌斯(Lothar Matthäus)在《图片报》专栏中写道:“如果每个人都只考虑自己,我们永远无法赢得大赛。”部分球迷更是翻出莱诺2022年的采访,当时他声称“为国家队效力是毕生梦想”,如今态度转变被质疑“缺乏担当”。
未来展望:信任重建与竞争机制
尽管莱诺未关闭国家队大门,但舆论普遍认为,他的缺席将为其他门将提供机会,25岁的莱比锡门将布拉斯维奇(Janis Blaswich)首次入选本期名单,而诺伊尔虽已38岁,仍被纳格尔斯曼视为“精神领袖”,基米希对此表示:“竞争是健康的,它会推动每个人进步。”
从长远看,德国队或许需要建立更透明的征召规则,西班牙队此前推出的“国家队星级球员”制度(根据贡献度分级征召)值得借鉴——既认可功勋球员的地位,也为新人预留上升通道,基米希坦言:“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,让球员为国效力时既感到荣耀,又不至于身心俱疲。”
莱诺的缺席风波,本质是现代足球个体意识与集体利益碰撞的缩影,基米希的回应既体现了德国队对多元选择的包容,也重申了团队至上的核心原则,如何在人性化管理与竞技成绩间找到平衡,将是纳格尔斯曼团队未来的关键课题,正如基米希所言:“穿上这件球衣意味着责任,但责任不应成为枷锁。”